6月3日,央行重启并开展80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只是一个开始。6月流动性供求扰动因素多,存在一定压力,央行给予流动性支持没有悬念,降准预期再度升温。不过,当前货币政策仍面临平衡多目标的问题,选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可能性较大。
6月伊始,机构研报聚焦资金面。历史上,6月货币市场出现过的波动让人印象深刻,流动性面临的潜在扰动因素依然不少。
以往年中时段流动性易出现波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下降,对应流动性稳定性下降,波动性上升。观察央行数据可见,每年第一季度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往往明显低于上年第四季度末水平。考虑到4月和5月均为传统税收大月、法定存款准备金自然补缴等因素,6月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可能不会明显高于3月末,甚至可能进一步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年内较低水平。另一方面,6月末面临金融监管考核,金融机构出于考核达标等需要,预防性资金需求增多,倾向于减少资金出借,对市场资金供求均有影响。
上述两方面问题在今年6月依旧存在。今年还有些其他因素影响:
一是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量大。据Wind数据统计,6月有6100亿元央行逆回购到期,另有6630亿元MLF到期,到期资金合计12730亿元,集中在中上旬。本周到期的央行逆回购和MLF就达9930亿元。
二是同业存单到期量大。据统计,6月有17259亿元同业存单到期,比5月多出近3000亿元。
三是地方债发行量大。以往,6-9月是全年地方债发行高峰期。上周地方债发行额重上千亿元关口,地方债发行有加快迹象。不少机构预计,6月地方债发行量大概率超过5000亿元,甚至可能超过6000亿元。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对流动性亦有影响,特别是中旬地方债发行较密集时期。
随着人民币汇率调整,外汇因素对流动性影响也需考虑。6月虽是传统财政支出大月,月底财政投放可期,但中上旬资金缺口依然较为明显。
面对潜在多种因素,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适时适度给予流动性支持是必要的。6月3日的央行逆回购操作,只是一个开始。目前悬念更多集中在央行将会采取何种工具。
降准具有普惠性质,在一次性释放出大量低成本资金、有力填补流动性供求缺口的同时,可较充分惠及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有助于缓解季末容易出现的“流动性分层”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6月初市场上降准呼声悄然增多。
应该说,6月降准的可能性存在,但可能不是首选项。降准的信号意义过于强烈,未必是更好选择。另外,当前经济韧性较足,总体运行平稳,宏观政策调控需留有余地,以应对不时之需。6月17日,央行将第二次实施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准可能性并不很大。
相比之下,央行逆回购操作定位于调节流动性边际余缺,用来应对季节性等因素影响最合适不过。考虑到外汇因素,适量续做到期MLF、确保中期流动性供给仍有必要。6月央行流动性管理可能会更多依赖公开市场逆回购+MLF的组合。
总的来看,虽然6月流动性扰动因素多,存在一定压力,波动可能难免,但市场参与各方也有充分预期和提前准备。预期越充分、准备越充足,流动性出现超预期波动可能性越小,实际运行状况反而可能好于预期,这种可能性在今年同样存在。
|